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在英文中有句俗语:
「You are what you eat」你吃的是什么,你就是什么
大概是想表达,健康的饮食会让你变得更健康(听起来是一句废话)
这里我想讲把「食物」泛化成「信息」:我们每天输入的信息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
“你的输入是什么,你就是什么”
我们接受的信息会塑造我们的世界观。
这些信息会构成我们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的理解。只在微博和知乎上看世界的人,大概率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了。
这些信息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健康。
我曾经有段时间非常沉迷抖音,无他,惟快乐尔。
这些东西之所以被称为「现代精神鸦片」,真正原因不在于每天占用的时间,而是这种极其简单、易得的快乐会告诉我的大脑「需要多巴胺?快打开抖音!」。
自古以来,进化,让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机制总是向着愈发复杂的方向发展,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——能更好地学习、规划、决策、社交,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事情,找到越来越有价值的意义。
但这类精神鸦片产品反其道行之,让我们逐渐忘记,我们原本还有更困难但更有价值的事情要做。
最终,这些信息会影响你的决策。
不知不觉中,在这样的信息喂养下,我们变成了现在的自己。
所以从去年开始,我试图寻找各种「高质量的信息源」,以让自己变得「更加健康」
- 追随高质量内容创作者,关注他们的即刻、newsletter、twitter、甚至个人博客
- 看书、听书、听播客
- 看完整的严肃报道、深度长文,多看系列内容而不是单点内容
尤其是个人博客。
我曾以为,个人博客这种互联网早期的东西已经消失了。
但最近发现,很多高质量的创作者几乎都保留着自己的个人博客。
在这个全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,这不是妥妥的「文艺复兴」?
很欣喜,我们又可以使用鼠标点开一个个文本超链接,然后看到其中或被精美装饰、或草草搭建的网页,以及其中记录的碎碎念
个人博客仍然是一种充满魅力的,质朴而有力的媒介方式。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网页背后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。
即使只是简单的文本,看起来也远比平台上的一个个账号(account)更加具体、生动。
你可以在友情链接中看到我在关注的一些博客





说回信息源质量问题。
回望我转变自己信息源质量的过程,我发现一个很好的线索
「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」
一旦你有意识地提升你的信息源质量,并开始了这个转变,会陆续且持续地发现一个个更好的信息源——因为好的内容总是相互连接的
举个例子
今天,我通过某个创作者的一条即刻动态,学习了让我的博客快速被 google 收录的方法,同时发现了一个高质量中文社区——V2EX在这个社区的「blog」节点下,我发现了一篇汇聚了很多中文 blogger 的帖子帖子的评论中有一个开始于 2017 年的写博客十年之约。这里面有很多博主已经写了数年博客,他们当然都可以作为新手博主的我学习的对象……
如此以来,沿着一个好的内容,我们总是能发现越来越多的人、他们的作品
在这过程中,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、学习、交互,新的思想诞生了
这不比消费精神鸦片有意思多了?
你看,互联网的浪是不是应该这么冲?
- 作者:Ryan
- 链接:https://blog.gaoran.xyz/article/you_are_what_you_eat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